close

Day 18:2012/09/30 (Sun) ~第三集~

錫安山位在耶路撒冷舊城南方,19世紀末猶太民族進行

“猶太復國主義”又稱“錫安主義”,是渴望回鄉的精神象徵。

據說錫安山原本來是在城牆裡面,現在卻是距離城牆與哭牆很近的外面。

聽說在16世紀蘇里曼大帝發現後,就把這個城市規畫的設計師殺了。
(ㄟ~那是誰同意這樣的修改哩?)

錫安山;大衛王埋葬在這裡,是猶太人僅次於哭牆的聖地。

錫安山;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在這裡;是基督教聖地。

錫安山;聖母瑪利亞安息在這裡;是天主教的聖地。
(又是一個大家擠在一起的聖地喇!)

而且還真是擠得有點複雜,加上沒有明顯的指標,我們好像一直在找路……

“Abbey of Dormition聖母安息教堂”是最容易找到的景點,從錫安門出來直直走就可以找到。

傳說聖母瑪利亞在這裡安息(遺體已被移至橄欖山安葬)。這裡被基督教羅馬公教(天主教)視為聖地。



第一座教堂是西元1100年十字軍所建造,西元1219年被回教徒破壞,

然後拜占庭、伊斯蘭的反覆重建與破壞,最後還是成為耶路撒冷最優雅美麗的教堂。

教堂內呈現本篤會(Benedictine)的風格,細緻美麗的馬賽克地磚最先吸引我們的目光,

舖滿大廳地面,裝飾12星座的圖案。







這是一座宛如美術館的教堂,各式畫風的壁畫圍繞著聖母、聖子的主題。











生命樹是古早時後的宗教組織圖,雖然看不懂誰是誰,但是總是看不膩的覺得很漂亮~

我猜他手上拿的是十誡石板?!那~這位是上帝喽!?







這是墨西哥人心目中重要的聖母“瓜達露佩聖母”(下圖)
(典故:MexicoCityTeotihuacan狄奧提華肯(Day 4-上集)



教堂裡安置肅穆的聖母瑪利亞墓。不過這只是記念瑪利亞在這裡安息,遺體已經移至橄欖山埋葬:
以色列‧耶路撒冷第二天~橄欖山(上集)~



分屬不同的教會;兩座教堂風格截然不同,錫安山的安息教堂像歐洲的天主教堂,

橄欖山的聖母之墓教堂,則是盛行中東地區的希臘東正教風格。

走出這一座天主教聖地的“聖母安息教堂”,

隔壁居然就是猶太人的聖地“King David’s Tomb大衛王之墓”
(奇怪內~大家都集合在這裡走向生命終點喔!)



中庭有一座雙手撫琴的大衛王雕像,相較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的美少年大衛像,

這裡的大衛像已經是滿臉滄桑的歐吉桑了。

以色列對抗腓利士人的時代,少年大衛甩出裝著一顆石頭的投石袋殺死腓利士的巨人,大獲全勝。

當時的以色列還分成南猶大北以色列的兩個國家,最後由大衛統一兩邊成為一個國家,

隨後擊退腓利士人和摩押人,打敗亞蘭人、亞捫人,國勢漸漸強大。

晚年的大衛用心籌備計畫建築一座神殿,在他結束以色列40年的國王歲月前,

囑咐繼位的兒子所羅門王一定要完成建築神殿,安置約櫃(十誡石板)。

大衛天生神力、生性善良、擅長音律、能文善武、公義治國、,服從上帝,

曾經犯錯可是得到上帝的原諒,是猶太人心目中的英雄,是他們期待的彌賽亞(救世主)的典範。

雖然後來耶穌出現,但是猶太人認為他只是上帝的使者並不是救世主。

比較後的結果論吧!?

我想;他們從歷史裡認識大衛王接近完人。

他們在家鄉看著耶穌從小孩長大……所以他們決定繼續等待真正的彌賽亞(救世主)降臨。

好~稍稍了解一下大衛這位大叔在猶太人心目中的地位後,往陵墓走去……果然沒開,

本來是開到17:00的(周六休),但是明天是假日,今天乾脆連休了。

看來這裡的猶太景點應該都關門了!

放假是猶太教的事,現在只好把希望放在基督教的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的房間,

可是明明地圖標示在這裡,我們就是找不到,

反而找到“大屠殺紀念堂Chamber of the Holocaust”,果然緊閉大門。

這是一座紀念在歐洲被屠殺的猶太人博物館。

門口的這座小孩雕塑已經表現大屠殺的氣氛……



然後一位坐在路邊板凳的猶太阿婆,看我們在那裏走來走去,問我要去哪裡?

我:「在找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的房間(Coenaculum)。」

她再問:「還有哪裡?」

「還有奧斯卡辛德勒之墓(Grave of Oskar Schindler)」

「還有嗎?」

我:「就剩這兩個了。」

她說:「你們往下坡走看到垃圾桶右轉,一小段下坡路對面就是墓地。
看完後再回到這裡,我再告訴你晚餐室在哪裡。」

呵~很有經驗的阿婆喔!


結果墓園也沒開門……

隔著欄杆看到一遍墓地,就算有開,應該也看不懂上面的文字,找不到奧斯卡辛德勒之墓吧?!



回到原地婆婆說:「沒開對吧!晚餐室在大衛塚的樓上。」

恍然大悟!難怪地圖標得那麼近,這裡居然沒有指標指上二樓~

謝過婆婆準備離開,她:「你們明年會再來嗎?」

「應該不會了。」然後我們再見了!



吼~終於走到了~

這一間二樓的空屋就是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的地點。也是耶穌復活後兩次顯靈的地方。



耶穌升天門徒聚集禱告,這裡成為全世界教會的發源地,在這裡建築了第一世紀首座教堂,

經歷戰爭與不同宗教的進進出出,重覆的摧毀與重建,

一直到12世紀十字軍重建下成為兩層的各自獨立的小教堂。

西元1176年下層被認定是大衛塚的所在地。(沒有指標我們怎麼知道樓下是猶太教,樓上就是基督教哩)

西元1552年土耳其趕走基督徒,並在上層小教堂增建面向麥加的壁龕,

在外面增建高塔,把這裡改成回教清真寺。(你看~高塔上有伊斯蘭的新月標誌)



這座樓房又稱“馬可樓”,聽說是馬可母親的產權,而馬可是何許人也?

傳說是耶穌大弟子彼得的外甥,他經由彼得的資料寫成“馬可福音”。



現在這間最後的晚餐房間空蕩蕩,看來基督教會沒有這裡的管理權……

雖然很多觀光客,但是實在很荒涼……

好像還是義大利米蘭的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教堂牆壁上達文西的畫作美麗多了!


耶路撒冷不只宗教複雜,放假也複雜,尤其是猶太教不但假日多,

而且放假前一天不是早早收工就是乾脆連休,放假當天更是連大眾運輸都會跟著休的全國大休假喇~

讓觀光客不是吃閉門羹就是得跑兩趟的很奔波~




不過這裡的貓還是很可愛喇~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&T記事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